《清平乐.村居》改写
张宇琪
在一个深山里,生活着一家人。他们居住的房子周围,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,溪里有许多小鱼在活蹦乱跳的游泳,有的小鱼在水草边寻找食物;有的小鱼在互相追逐、嬉戏;还有的小鱼在互相吐着泡泡。小溪上的荷叶绿得刺眼,上面还有许许多多的晶莹的露珠儿。屋边的野草也格外的绿,这间小茅屋虽然低小,在这大自然的环境里,却构成了和谐欢乐的、完美的一道风景画。
从小茅屋里时常会传来一阵又一阵的笑声。原来是两个白发老翁和老妇人。只见两人慈祥的脸上,满是甜甜的笑容,老爷爷手拿一只烟袋,跟老奶奶用美妙的吴地的方言说着话:“亲爱的,我可以喝一杯?”“不行,待会儿你还要出去买东西呢?”老奶奶拿了一件衣服,边给老爷爷穿上,边听到老爷爷自言自语:“我要买什么呢?老喽,记性可大好。”老奶奶开玩笑说:“那你还喝酒,喝完了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?”“哈…….哈 …….”笑声又继续从茅屋里传来。
屋外,大儿子正拿着豆子的种子,带上农用工具准备到小溪边去种豆子呢,他一边锄着地,一边想:“我们住在这时真好,田地肥沃,种的菜又大又甜。”二儿子,在鸡舍的旁边,拿着竹片,编织鸡笼,心里想着:“有了鸡笼,鸡就不会乱跑,我就不会那么累了,鸡大了,还可以为爸妈做个鸡汤补补身子。”几只小鸡围着二儿子,喳喳得叫着,好象在说:“小主人,我们的家在哪儿?好想快点搬进去。”小儿子最自在了,他躺在荷塘边,一会优闲的剥着莲蓬,数着:“1、2、3…….”一会又围着溪边自由自在的玩耍。也没有人觉得要讨厌他,反而更喜欢他的调皮精灵。
这是一张充满了欢乐、和谐的全家福。不由让我们想起一首诗:“茅檐低下,溪上青青草。醉里吴间相媚好,白发谁家翁媪?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,最喜小儿亡赖,溪头卧剥莲蓬。”
五(2)班 叶义凡
灿烂的阳光照耀在广阔的草原上,绿草如茵,十分茂盛,像是一层铺在地上的绿色地毯,遍地都是草,整个就像一片绿色的汪洋大海。风儿轻轻的一吹,草地上顿时响起一片“沙沙沙”的声音,原来呀,是小草随着轻风跳起舞来。这时候,远处飘来了一阵阵悠扬而又清脆的笛声,它那欢快的调子逗弄着微风,使微风交杂着笛声而来。瞧,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正吹着牧笛,荡漾着微笑的脸庞上,看得出他十分兴奋。每天早上的太阳升起来,他就拿着牧笛,骑在牛背上,哼着小曲,在草地上尽情地玩耍,奔跑……直到他玩累了,就躺在草地上,看着白云和小鸟,听着森林中奇妙的歌声,开心地微笑。
回到家吃完晚饭,太阳已经下山了,而牧童却这是拿起牧笛,迈着轻快地脚步,来到草地上。他连蓑衣也不脱,就躺在这月光下的草地上,听着不知名的小虫的叫声,吹起了牧笛,回想着白天的各种趣事,看着皎洁的月亮,他露出了会心的微笑,而月亮也似乎在微笑。他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画面……
这时,笛声又响起来了,和风的沙沙声、虫子的叫声汇集在一起,就像一首歌曲在宁静的夜空演奏起来,在风中飘扬着!渐渐地,声音消失了,只有风儿在轻轻地吹。牧童闭上了眼睛,进入了梦乡,而这首乐曲也在梦中开始萦绕。
《清平乐.村居》改写
张谦
春天,是上山采青的好时光,可不能成天把自己闷在家里,要出去走走。
刚刚走上一个大坡,就听见正宗的吴地方言。难道这里有户人家?我被这醉人的乡音陶醉了,循声而去,果然见着了一座小小的茅屋,那亲和的话语中透露出幸福,这是多么和谐美满的一家啊!一眼瞄去,院里散了一地的碧绿,河流从院旁流过,河里长满了碧色的荷叶。最可爱的还是那一个个南瓜,好好的架子上不长,偏偏在茅檐上安了家,给墨色的茅檐加上了一道风景线。
可是这就怪了,看着屋里的老翁老妇,怎么看也看不出他们能下地干活,更何况种出这等肥沃的南瓜?哦,原来是个小伙子在锄豆—这怎么看都是“大儿子”了。在大儿子的旁边,一棵榕树的下面,正坐着一个少年,他并不是在乘凉,而是在给鸡编织鸡笼。看,他编得多好!说到“乘凉”,也就只有那个最小的儿子有这么好的闲情了。看他一会儿逗小鱼,一会儿剥莲蓬,在尽兴的享受着春光与草地,那调皮、可爱的样子真是人见人爱。
都说:家和万事兴,这户人家的院子里充满生机---鸡在欢唱,鸟在伴奏,榕树坐落屋后,细流涓涓院前……
多么和睦的一家呀!我要抓住这么好的一个素材,把它写成一首美妙的词,叫什么呢?就叫---《村居》吧!
<< 清平乐·村居 >>
张艺涵
美啊,田园风景!山坡上绿草如茵,上面还零星散落着黄色与粉紫色的小花。一湾清澈的小溪自平原上蜿蜒流过,闪烁着粼粼波光,似一条迂回又明如玻璃的带子,“带子”上点缀着五彩的钻石____莲花!瞧,这些莲花有白的,也有粉的,有红的,也有紫的;有的袅娜地开着,也有羞涩地打着朵儿。旁有碧莲叶衬托,一个个挨挨挤挤地,酷似一群亲密的兄弟姐妹。我漫步在此,所有烦恼一下子就抛到到脑后。这里虽然不及一碧千里的草原辽阔,但是也让人感觉很舒适、宁静。
听听,听听!这是谁在戏言?浓厚的吴地方言,之中略带一丝丝醉意。我循声而行,看见了一座低低小小的茅屋,那条小溪一直蜿蜒到那儿,岸边长着青青的小草。唐代诗人贺知章道:“二月春风似剪刀。”现在是六月天气,草地仍是如此平整清幽,像被剪过了似的。只见茅屋里一对花甲老人,从他们略红的脸色可以看出微微的醉意。那老翁道:“老伴,你醉啦!”,老妇回答道“你才醉了呢,我清醒得很!”说完便一齐哈哈大笑。老翁又道:“瞧瞧吧,咱们的大儿子又在顶着太阳锄豆啦”。“是呀,多好啊,长大懂事了。懂得帮咱们干活啦,我们可以好好享清福了!”我朝那片庄稼地望去,一个男子约三十余岁,在小溪的东边锄着豆儿,他是那样地卖力,仿佛只有那样豆儿才会大丰收。“呵呵,瞧他多卖力呀,像你当年想娶我时,做给我爹看呢!”老妇笑言。“哈,你还记得!瞧,二儿子在织鸡笼呢,”老翁道:“和你一样,心灵手巧,织出的物品都是最棒的。”我又看见一群鸡围着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子,盯着他手中还未编完的鸡笼,时不时友好地啄几下脚趾。二儿子编完了鸡笼,便望着小弟,眼里尽是宠溺。老妇道:“话说回来,我们那小兔崽子也真是无赖,什么活也不帮哥哥们干,就躺在溪边剥莲蓬吃。”我循着老妇的眼光望去,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坐在溪头,溪水清澈,剥出来的莲子也是又鲜又甜,难怪小男孩吃得那么开心呢!他一边吃,一边往溪里丢,引得鱼儿们“飞”起来抢莲子。小男孩玩腻了,又来了新玩意,他把苦涩的莲心抛入水中,一条贪吃的鱼儿吞了下去,苦得它连吐了十几个泡泡,逗得小男孩咭咭咯咯笑个不停,乐得两只小脚丫也晃来晃去,真惹人喜爱!
那才叫生活!我想,像他们这么其乐融融地生活岂不很好?后来,我作了《村居》这首词: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草。醉里吴音相媚好,白发谁家翁媪?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,最喜小儿无赖,溪头卧剥莲蓬。
《清平乐.村居》改编
(胡书韫)
前面不远处是家舍,一走进去,茅屋立刻进入眼帘。这是一个矮矮的茅屋,低得似乎一抬手就能摸到屋檐。虽然它很矮,但它撑起了它头上的几个大南瓜。那些南瓜足足有个马车的车轮那么大,看起来像一个个挺着大肚腩的精灵,可爱极了。茅屋对面便是小溪。忽然,微风轻佛过它的面宠,“哗啦、哗啦”平静的水面溅起了水花,微风给它挠痒痒,它都笑出眼泪来了。在这水花溅起的声音中,还夹杂着从茅屋里传来的吴地方言。仔细一听,哦,原来是老翁和老妇在互相取乐。他们竟像孩子一样,一直笑个不停。
小溪东边,远远地望见了一个小孩,他那么高,应该是大哥吧。他的脸蛋红扑扑的,原来他在种豆呢。那些豆苗直直地挺着腰,好像在希望下个倾盆大雨,好让它们尽情地洗个澡。在一棵并不是很高大的树旁,二哥细心地编织鸡笼。而在他身旁的公鸡、母鸡都“喔喔喔——”“咯咯咯——”地叫起来,好像知道二哥在帮它们“织”家,在感谢他呢。
我无意中把目光扫到了另一个小孩的身上。呀!他真可爱!圆圆的脸蛋,胖胖的身子,还趴在茅屋前的草地上晃着脚丫。不过,他并没有像哥哥们一样干活,他手里只是拿着个莲蓬。那莲蓬绿绿的,像装满东西的绿色小碗。他对着莲蓬摆弄,在干嘛呢?哦,原来他在剥着莲蓬呢!
改写清平乐·村居
(方瑜)
一条小溪缓缓流淌在山林之间,清脆响亮的水声传入耳中,放眼望去,不免看见一旁的茅屋。
茅屋立于溪边的绿毯上,屋檐又低又小,可以看出,这家人并不富裕。不然,也不会在此生根了。偶尔从屋里传出让人听不懂的语言,却能隐约听出其中的醉意与笑闹之情。偏过头,细细地听着,哦,原来,是茅屋内的老翁、老妇在用当地的方言互相逗趣、取乐呀!
“咣当!嚓!嚓!嚓……”一连串的声音忽然响起,目光缓缓上移,看见了一个头戴斗笠,身穿白短裤,并光着膀子的男孩儿。大儿子的头上大汗淋漓,手里拿着沉重的锄头,辛勤地帮豆子锄草。
“嚓——嚓——嚓……” 另一个身穿蓝色上衣和黑色裤子的男孩,出现在眼前。只见他的双手灵巧地在竹条中穿梭着。他似乎是看到了身旁两只鸡眼中的兴奋,双手的动作突然快起来,终于,一个漂亮的鸡笼诞生在二儿子灵活的双手之中。
“啪!”众人最喜爱的小儿子趴在地上,穿着白上衣、棕色长裤惬意十足地剥开手上早已成熟的青色莲蓬,并将莲子毫不客气地丢进嘴里,咽下莲子,对着屋内的老翁老妇笑笑,真是淘气呀!
一天的日子就这么过去了,回头望了一眼溪边的小茅屋后,便转身离去。
评论